全文详阅: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1799/6411464 

【经济日报记者黄启铭/台中报导】

 

 

 

近年极端气候变迁,伴随全球疫情导致粮食供需失衡,台湾如何降低进口小麦、黄豆等依赖性,提升粮食自给率,同时降低国内水稻生产过程所产生的温室气体,确保农业环境永续,提升国产杂粮的供应量,皆为现今台湾农业所面临的一大课题。因此,明道大学精农系23日举办「低碳有机水稻生产模式观摩会」,于校内有机农场展示大豆与水稻的水旱田轮作、并搭配友达晶材高效液态硅肥的使用,来提供农友一套改善模式。可预期将大幅减少氮肥用量与病虫害发生率,更降低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的产生,并提升有机稻米产量。

 

农粮署资材组组长黄俊钦受邀与会,他肯定今日观摩会非常贴近农委会所推动的农业政策。他说,近期报导指出农村主力从业平均年龄已到64.4岁,因此,国内农业极需要自动化机器投入耕种。「农业不只是提供粮食,更要朝淨零排放努力。」他期许,有机农业已有基础的明道大学,能担任起领头羊,协助农友朝有机、农业资材循环再利用与淨零排放发展。

 

彰化县农业处处长邱奕志表示,彰化水稻有机栽种,就以这裏为主要集散区。近期王县长特别提出推动有机水稻、蔬菜供应全彰化中小学营养午餐,目标为一週有一餐是有机餐,因此县府农业处正持续努力提升有机农业的栽种面积,未来更有望精农系的协助。此外,他感谢明道大学持续配合县府农业开设新知识、设备、技术培训课程。他强调,地区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推动、农民参与、企业投入与学术单位的参与,特别是学术单位所衍生出的新动能,更能让产业突破创新。

 

当日观摩会,吸引产官学研人士热烈参与,明道大学校长郭秋勳、副校长何权璋等一级主管与会。佐翼科技的无人机、裕农农机厂的全自动精准定位自动驾驶曳引机更参与此次观摩会现场,提供现场实作。

 

全自动精准定位自动驾驶曳引机为此次观摩会亮点之一,这可协助能经验不足的驾驶者提升工作效率,而曳引机更搭配可翻土35公分深的犁耙,打破耕地不透水层,扩大作物土层利用的有效性; 同时更能加速大豆、玉米轮作时的生长速度并抗倒伏。「较一般常用的迴转犁整地,除了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地碳汇功能并降低刀具的磨耗与省工外,更可降低8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农场执行长刘程炜补充说明。

 

刘程炜更以明道有机农场为例,他说,一年整地二次便可节省将近16万元的柴油支出,降低1.5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现场亦展示乘坐式水田除草车、乘坐式喷雾车与无人植保机操作,让有机稻米的生产更加省工与智慧,其中以无人机进行田区管理,不仅5分钟可以完成2分地的作业,更可以节省90%以上的用水量。

 

当日的另一个重点,友达晶材展示以製程中产出的硅副产品,透过创新的合成技术,开发出新型态的硅肥「硅美壮」,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帮助农民作物在质与量的提升。也让取之于自然的硅,最终又回归于自然,达成对环境友善的绿色循环经济。

 

刘程炜指出,硅除了是植物必要营养元素,许多研究皆指出能有效抑制植物的病虫害,进而降低农药的用量。「科技业与农业的跨域合作,为此次产学合作激起火花。」他的研究成果,初步显示大豆水稻轮作区,再加上硅肥的使用,可增加八成以上有机稻米的单位面积产量。就以今年一期稻米实验结果,他举出大豆轮作田与未轮作对照组相比,竟增加60%产量,再加上无人机硅肥的使用又可多增加20%的量,米粒不仅饱满品质又高!

 

「整合双方资源,将製程产出的奈米硅粉转化应用到有机农业,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也能回馈到消费者的食安,为产学合作创造三赢。」刘程炜强调,此次的研究成果将有效协助农民转型为有机栽培,并提升有机稻米与蔬菜的栽种管理技术,以达到减碳、减废与农业永续。如有对有机农业使用生物防治资材技术有兴趣的农友,可洽询明道大学智慧暨精緻农业学系。